4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呼市试点计算机学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文史楼开展线下集中培养活动。试点导师林民、刘志强分别围绕人工智能理论深化与计算机专业实践探索两大主题,通过"理论筑基+实践赋能"的融合模式,为学员构建起从知识认知到技术应用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理论筑基: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工程启动
导师林民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系统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图谱。在专题讲座中,他以技术演进脉络为切入点,详细阐释了推动AI爆发式增长的核心技术突破,针对学员提出的相关专业问题,林民教授以技术原理与产业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逐一回应。
活动同步发布2025年度专项培养计划:通过14周递进式课程,构建"认知-应用-创新"三级能力模型。最终目标为提高学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素养,并能够掌握和熟练地使用大模型。
实践赋能:计算机专业沉浸式体验场域构建
导师刘志强以"实验室探秘+学术对话"双轨模式,为学员打造计算机专业深度体验场域。在专业导师与研究生志愿者引导下,学员分组进入四大核心实验室:
计算机组成实验室:通过硬件拆解与逻辑电路搭建,直观理解冯·诺依曼架构运行机制。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依托渗透测试沙盘,模拟DDoS攻击防御实战场景。
嵌入式技术实验室:操作智能农业物联网系统,解析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协同机制。
学生创新实验室:近距离观摩医疗辅助机器人、VR教育系统等创新成果。
研究生课题汇报环节聚焦"人工智能+X"交叉领域,涵盖医疗影像分析、智慧城市数据治理等前沿方向。座谈会上,学员围绕人工智能的相关议题与研究生展开深度对话,研究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验提供了学习建议和指导。
体系化培养:打造科创人才贯通式成长链
此次活动通过“场景化教学+朋辈化引导”机制,推动青少年从理论认知向工程思维跃迁。林民导师团队深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攻关,刘志强导师团队强化计算机工程全链路实践能力,双方通过共建跨学段理论课程、共研产教融合实践项目、共育学科竞赛创新成果,打通高中至大学前期的科创人才成长通道,构建“学科交叉渗透、能力梯度进阶、资源贯通共享”的贯通式培养链条,为呼市储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