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清水河县老牛湾镇大岔梁村扶贫队长、驻村第一书记 - 崔卫毕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协 发布日期:2020-12-01 点击量: 0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第一书记 是称谓更是责任

  

        2017年1月,崔卫毕转业到呼和浩特市科技馆工作,2月接管扶贫工作,3月独自驾车凌晨4点从呼和浩特市出发,经过5个小时山道弯弯的赶路,9点以前准时赶到老牛湾镇会议室,开始了新的工作,开启了他和大岔梁的真实故事。
       大岔梁村位于清水河县城南部,老牛湾镇东南端。是距县城最远的贫困村,离呼和浩特市210公里,往返一趟就是420公里。
       在一个月走遍这里的土地后,崔卫毕深深认识到这个全县最偏、最远、最难行走、贫困户最多的“贫困”带给大家的艰难。
       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全村劳动力人口(16-60岁)320人,现有低保77户139人(其中贫困户低保40户63人)。
       平均年龄70岁,大多是“老弱病残”的村民居住在干旱少雨半山地带,基础设施耗资大,建设难,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加之农业生产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交通运输成本高,农副产品交易难,老百姓出行难等问题摆在新队长面前。
       压力就是动力,使命召唤担当。
      “记得我到村工作不久,迎来了脱贫攻坚检查,当检查组来到益民小区互助幸福院牛三后家检查完临出门时,在牛大爷家串门的村民问检查组是不是年底要调走我?然后大家齐声请求要留下我。说我对他们照顾得很好。”检查组的人笑着说:“崔书记帮扶工作能达到这种效果,老百姓满意度肯定也就高了。”
 

 

  在大岔梁村工作的崔卫毕

  

 

 

  崔卫毕(左三)在益民小区互助幸福院为牛三后夫妇核对明白卡与账目是否一致

  

       “一瞬间,我觉得这几个月的奔波劳累都值了。”崔卫毕很有感触地说。
        这次的事情更加坚定了崔卫毕的工作信心,他同村‘两委’班子因村施治、因地制宜,在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上进行详细规划,把大岔梁当自己的家乡一样来规划、一样来建设。几番努力,通过积极联系派出部门呼和浩特市科协发挥行业优势,同时争取交通、农业等其他项目资源,帮扶单位支持,为大岔梁争取了83万元建设村委会的资金。
        阵地建设 是基础更是关键
        大岔梁处于“天高皇帝远”县境最南边,与山西省偏关县紧邻,对很多不熟悉的人来说好像是“世外桃源”。但来到村委会,“我才真正后悔起来,村班子不健全,3年没有发展党员。村委会因与村民房屋产权有争议。再加上卫生所占去的2间窑洞,村委会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崔卫毕至今回忆起来都感到刚来时的无奈与艰辛。
       于是,他与驻村扶贫队员杨永胜、郭凯、石广共4人组成工作队,临时把村委会搬迁到石胡梁村委会借住1年,与村支书跑乡政府派出所、县派出所、镇政府,与有争议的村民进行协调,最后对房屋产权人每间窑洞一次性经济补偿5000元,对其中有特殊要求的一户村民盖新窑予以补偿才使村民全部同意签订补偿协议。2020年5月1日开工,投资83万元翻新以前的6间窑洞,又在窑洞上加高一层新建了6间窑洞做办公室。2020年7月1日,新装修的400多平方米12间的上下两层办公室终于顺利回迁,自此结束了村委会多年没有办公室的历史。驻村工作队也有了宿舍和食堂。
 

 

  老牛湾镇党委书记孟俊权(左)指导崔卫毕扶贫工作

  

 

  

   老牛湾镇党委书记孟俊权深有感触地说:“老牛湾镇一共12个村民委员会,其中7个驻村书记是从呼和浩特市派下来的。崔书记这些年能够扑下身子坚持为老百姓办实事,一干就是4年。他克服任务重、离家远、生活难的各种困难,深入百姓炕头,在脱贫攻坚的繁忙工作中,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

  

        脱贫摘帽  是目标更是承诺
        时间不等人。实现脱贫摘帽退出,是大岔梁全村人民的目标,也是崔卫毕身为第一书记对他们许下的郑重承诺。
承诺必践诺。为了利用好各项来之不易的项目资源和帮助贫困户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崔卫毕和队员们一直行走在黄土地的贫困户中间。
       2019年春节前,石垛墕村70多岁贫困户赵美存打玉米时不小心把右手食指伤了,第三天疼得不行了,才在儿子的电话问询中送到中蒙医院,住了20多天伤势没有好,只能截肢。老人难以接受,还坚持要在过春节回家与老伴过年,由此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儿子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给村委会打来电话。崔卫毕考虑其父是贫困户,带着慰问品急速赶到医院,对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说服,老人才接受院方的意见,同意春节回家过年,年后再来医院做截肢手术。
     “整整一上午,花了3个小时,我才把这起医患矛盾、家庭矛盾解决了。”崔卫毕为人和善,见面总是笑脸相迎,大岔梁的贫困户都喜欢他,大小事情总喜欢与他唠一唠。
       大岔梁村的杨林贵是个残疾人,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旧粮没有卖掉,眼看新粮收下没有放的地方。他找到崔卫毕,崔书记一面与帮扶单位呼和浩特市科协党组书记李开元汇报,一面自己想办法帮助销售。李开元帮助扶贫推销了250公斤,崔卫毕个人帮助推销100公斤。杨林贵高兴地逢人就说:“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不用愁啦!”
  

 

  

 崔卫毕自费为贫困户购买鸡苗,经过半年的时间,鸡苗已长大

  

         在走村串户入户过程中,崔卫毕发现贫困户缺乏脱贫项目,他就自费买了一些鸡苗,分给大岔梁村的杨金锁、杨林贵,牛腻塔村残疾人张贵等人,无偿提供给他们鸡苗,并嘱咐他们要经常改善生活,保持营养平衡,不能三顿饭顿顿离不开土豆。
        近期天气大幅度降温,寒意渐浓,为了让贫困群众温暖过冬,崔卫毕从帮扶单位呼和浩特市科协申请棉大衣,陆续把56件“暖心”棉服送到了贫困户的手中,以实际行动切实帮助贫困户温暖过冬。
 

 

  崔卫毕(左)为大岔梁村贫困户任二婵发放棉大衣

  

        连续两个礼拜奔波,本来当兵后就黑的崔卫毕又被晒黑了一大圈。李开元对崔卫毕说:“小崔,你确实是个实干家,我们把你‘放’在这里也很放心。”村民也开玩笑:“下派干部很少像你这样不怕吃苦实干搞工作的呢!你这样下去小心回家娃都不认识你了……”崔卫毕笑着和他们开玩笑的同时,心头一盘算,才发现已有个把月没有与家人团聚了,尤其是远在山西老家的父母亲,时时让他惦记着,利用早晚抽空给二老打上一个电话。
     “但这边的群众也是我的亲人,他们同样离不开我。我坚信,脱贫攻坚路上,那些‘小别离’一定会成为‘大幸福’!”崔卫毕满脸和善地说。
        在忘我的工作中,崔卫毕顺利通过年底的验收,他也完成了对大家的承诺。
 

 

  崔卫毕(左三)与村支书白有存(左一)、清水河县联通公司经理王保军(左二)商议安装网络事宜

  

         4年的努力,2020年大岔梁村完成新建、改造村委办公场所及党群活动中心、卫生室、文化室为一体的标准化综合为民服务中心,随着全镇公路网的形成,大岔梁村也积极铺展本行政村内各自然村主要干道。修建村道水泥路、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村委借助交通优势积极开拓与山西开展物资、用工交流。
         全村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勇于担当  是坚持更是本色

 

    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亲情。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疫情当前,群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崔卫毕不顾家人的担心,第一时间驱车从老家赶到大岔梁村,组织党员组成突击队,带头在村设立卡点值班值守,从正月开始就一直坚守。村里口罩紧缺,他就通过多方渠道买到口罩,及时发到村民手中。因为交通出行不便,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全村人员代购生活物资,并送到每家每户,确保群众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与外界接触。
 

 

  崔卫毕(左)与贫困户核对扶贫款项

  

         内蒙古蒙亮民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亮是崔卫毕经常联系的人,作为大岔梁村帮扶单位的负责人,崔卫毕提出帮扶项目,董事长任红亮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寻求帮助,2019年在过春节之前为贫困户购买米、面、油,崔卫毕再为大家一一分发到户。就在我采访期间,得知该公司打入3万元帮扶款,用于村委会办公座椅等的购置。
         值得高兴的事,在崔卫毕的奔波下,大岔梁、山神庙两个村的网络全覆盖和50盏路灯的安装也在近期得以实施。
在助推群众增收方面。崔卫毕与村委会发展了“菜单式扶贫”模式下的特色种养殖产业、生猪养殖、黑黍小香米种植,村集体采取企业托管分红,资产收益分红项目,发展村集体,护林宣传员、环境保洁员、移风易俗宣传员、扶贫政策宣传员等公益性岗位覆盖了所有贫困户,带动所有贫困户发展产业。
 

 

  崔卫毕(左)为迁入益民小区互助幸福院贫困户介绍村集体情况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方面,2016年利用到村到户资金入股草原同源牧业有限公司,年分红44000元(肉驴分红);2018年利用到村到户资金入股内蒙古万兴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分红41205元;2019年村委采购价值14.8万元两台大型农机具,2020通过出租农机具获得租金5500元;肉羊养殖签订19户175只收取益金3.5万元。
        岁月如梭,一眨眼4年过去了。崔卫毕已经把大岔梁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人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他与这里的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在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的工作中,赢得了大岔梁党员和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供稿:高晓梅